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是美籍華裔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傑作,如今已成為巴黎的地標,今年是它落成30周年。
為了慶祝落成30周年,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所在的庭院已經限制民眾入內,法國當代藝術家JR以「揭示玻璃金字塔的秘密」為主題,在400多名志願者的協助下,用畫布將金字塔入口裝點一新。灰色畫布如同行雲流水,與金字塔入口巧妙融合在一起。
自2016年玻璃金字塔入口改造工程竣工後,參觀人流得到有效疏解,儘管參觀人數眾多,但並不擁擠。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總共有五座,最大的玻璃金字塔位於中央庭院,是盧浮宮博物館的主入口。有三座小型金字塔環繞在大玻璃金字塔周圍,為地下設施提供採光。第五座玻璃金字塔倒置在盧浮宮地下購物中心的天花板上。
1981年,時任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提出改造盧浮宮的計劃。當時盧浮宮的中央庭院拿破崙中庭被形容為是「巨大的停車場」,顯得空曠而沒有加以有效利用,而盧浮宮博物館缺乏中央入口,使參觀人數受到限制。
1983年,結束對歐洲和美國訪問的密特朗委任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負責此項目的設計。這是盧浮宮首次經外籍建築師進行改造工作。而貝聿銘提出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計劃很快引發了爭議。當時的懷疑者普遍擔心玻璃金字塔是否能夠與盧浮宮的古典主義建築相適應。
貝聿銘解釋說:「從形式上看,這樣的設計最能夠與盧浮宮已有建築相容……它又是最為穩定的結構形式之一,保障了整體的通透性。此時,因為它是由玻璃和鋼鐵建造而成,意味著舊時的建築傳統被打破。它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築。」
1989年3月29日,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落成,密特朗親自參加了落成儀式。玻璃金字塔由603塊菱形玻璃和70塊三角形玻璃準確拼接而成。它的四周又環繞著三個較小四棱錐,為拿破侖中庭下方空間提供光照。
這一巨大金字塔依照著名的吉薩金字塔(Pyramid of Giza)等比例進行設計,金字塔傾斜的玻璃牆體現出對博物館折線形屋頂的致敬,而盧浮宮不透明、厚重的外觀也更大程度上襯托了金字塔設計的通透感。
30年過去後,反對和質疑之聲早已平息,法國社會各界已經接受了玻璃金字塔,落成30周年被視為巴黎的文化盛事,盧浮宮還將通過圖片展覽、文藝表演等方式慶祝。
金字塔入口投入使用之初,盧浮宮年均接納遊客約450萬人次。2018年造訪盧浮宮的參觀者已達1,020萬人次,其中外國參觀者人數佔到總參觀人數的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