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首爾市市長吳世勳稱希望看到他的城市成為世界五大時尚都市之一。很明顯,他希望能超越日本,因為當時大多數指標都將東京時裝周排在第6或第7名。亞洲時報(Asiatimes.com)報導
當時的吳世勳並不知道他許下的願望何時能成真,也不知道建築大師哈迪德(Zaha Hadid)設計的東大門設計廣場能夠幫助首爾實現這個目標。
上周日結束的首爾時裝周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真正出彩的並非是官方的展出,而是南韓的街頭潮流。它充分展示了:南韓時裝就像韓流音樂一樣,擁抱多種文化,並以大膽的方式重塑它們。
本屆時裝周期間最難讓人忽視的一點是,高端時尚品牌已不再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毫無疑問,從Hypebeast到High Snobiety,從W Magazine到WWD,大牌時尚媒體都嚴陣以待—美國Vogue甚至在其封面上刊登了南韓超模。
但反而是南韓的街頭時尚佔據了最多的國際關注。場面如此火熱,街頭時尚的報道現已成為全球時尚業界的新寵,每個發達國家的記者都在東大門設計廣場附近的街頭徘徊。
南韓街頭時尚將Instagram、Youtube和Facebook上任何有趣或流行的元素融入到時尚和外形打扮中。這是一種「什麼都要,只要可行」的態度,不太在乎真假,或著裝背後的深意。
南韓的酷孩子們不在乎自己是否符合傳統的邏輯觀念,也不在乎他們的著裝是否屬於他們的群體,還是屬於其他的群體,以及他們是否被允許穿戴某些東西。
這些酷孩子擅長混搭、模仿和借用。他們從任何地方提取任何他們需要的元素,只要行得通即可。
現代南韓人對其他國家文化和習俗的體驗相對較新: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普通的南韓民眾才有機會拿到護照去海外旅行。此外,南韓與外部世界信息真正意義上的溝通來自於過去的10年,主要通過網絡社交媒體。
現在的南韓已經徹底暴露在國際環境中了—徹底地。它沉浸在一種後殖民意願中,接受所有外國文化:Adidas連帽衫與高跟鞋、Gucci包和黑幫說唱並無區別,都是來自全球消費文化的產物。而南韓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嫻熟的學生,將這些元素轉化為自己的多樣化視覺掛毯。
這種挪用模式的聽覺版本是K-pop。
你在首爾時裝周街上看到的街頭潮流是全球化、數字化、社交媒體聯結的結果,沒有人比25歲以下的南韓年輕人更諳於此道。
撰文:Michael Hurt
原文:Korea’s kool kids are hip to hybrid
更多:https://www.asiatimes.com/lang/chinese/
相片:Michael H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