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奇案」、「西環三屍」、「烹夫案」,在香港報章上,離奇命案總是最能抓人眼球,常常佔據報亭的顯眼位置,有時作為頭版新聞被刊登,而且不斷有後續報道。實際上,過去10年內,香港每年平均僅有34宗兇殺案,犯罪率遠低於國際主要城市的平均水平。
轟動全港的香港大學教授殺妻藏屍案在3月末進行第四次審訊。涉案教授張祺忠53歲,因為身兼宿舍舍監,一家人和學生們同住在宿舍樓內。張祺忠是學生心中友善溫和的教授,時常約學生一起騎單車夜遊。去年8月,張祺忠涉嫌用電線勒死妻子,並買來木板,自製木箱藏屍,放在宿舍的辦公室裏。
事發後,張祺忠被警方逮捕,面對記者的閃光燈,他仍然是平日裏神情平靜的樣子。媒體為他量身定做了高智商冷血嫌犯的形象:他曾向警方報案妻子失蹤;逮捕前日向宿舍學生發電郵,澄清警員來宿舍是為了調查家人失蹤,為給同學們帶來困擾表示歉意;獲得過英國的博士學位;多日以來如常工作,約朋友相聚毫無異樣。
香港從不缺離奇的命案。但實際上,在香港,兇殺案實際屬於發生率最低的一種犯罪。在香港這座超過七百萬人口的超大城市裏,每年都有4萬人死去。過去10年內,香港每年平均僅有34宗兇殺案(按死亡人數計算,同一案中死亡兩人算兩宗,且包括誤殺),犯罪率遠低於國際主要城市的平均水平。
從香港警務處的公開資料中可以得知,在香港發生的兇殺案大部分源於親人、情侶和鄰里的糾紛,源於家庭糾紛的佔比最高。去年發生的48宗兇殺案中,就有17宗為家庭糾紛案,其中10宗為殺妻案。倫理是港媒報道兇殺案的常用焦點,它觸犯了香港社會的底線。
香港影視作品曾流行的奇案文化深深影響著香港媒體對兇案的報道。從邵氏公司在1976年推出的五部「香港奇案」 系列開始,90年代改編兇殺、強姦等真實案件的手法在香港電影中大行其道,比如八仙飯店滅門慘案,因改編為電影《人肉叉燒包》廣為流傳,當時叉燒包一度因電影的上映而滯銷。近年還有援交少女碎屍案,被改編為電影《踏血尋梅》,該片還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得五項演技獎大滿貫。影視作品的改編,令這些本身就駭人聽聞的案件更為曲折離奇、廣為流傳。
雖然目前未有研究指出有關媒體報導或會導致更多兇殺案,但相信港媒大肆報導兇殺案的現象短期內仍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