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未來一年手機價格有機會達到3,000元。 相片:新浪網

備受投資者關注的小米集團前日公布全年業績,全年經調整利潤按年上升近六成至85.5億元人民幣(約12.8億美元),期內收入也增長逾五成至1,749億元,單看數字似乎表現甚為強勁。但仔細研究下發現其核心智能手機及物聯網業務均在去年第四季出現倒退,似乎小米只是表面風光而已。

小米集團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全年純利135.53億元,相對2017年同期虧蝕438.26億元,每股盈利0.843元,不派末期股息。經調整淨利潤85.5億元,按年升59.5%。期內,集團錄得收入1,749.15億元,按年升52.5%。分部來看,智能手機收入按年增加41.3%至1,138億元,是由於銷量及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均獲大幅提升;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按年增加86.9%至438.16億元,主要受惠智能電視和小米手環、米家電動滑板車及米家掃地機器人等產品需求快速增長;互聯網服務收入則按年增加61.2%至159.55億元。

但單計第4季,即截至去年12月底止的3個月,收入444.21億元,按年升26.5%,經調整淨利潤18.53億元,按年大升2.36倍。但核心智能手機的收入第4季按年只增加6.98%至250.77億元,增速是近年的新低。去年第4季小米售出約2500萬部手機,按年減少12.28%。事實上,小米手機銷售量在去年呈先高後低的走勢,去年首三季市場佔有率均逐季爬升,但到了第四季卻急跌2個百分點至7.6%。

小米手機旺季不旺,除了受整體市場環境欠佳外,公司內部也在重組產品線。去年底集團正調整產品組合,而減慢新手機發布步伐,只發布了小米MIX 3及小米Play。而今個季度,集團已發布小米9系列及Redmi Note 7系列等。市場預期小米手機業務表現應按季錄得反彈,但小米9缺貨造成的隱憂卻不容忽視。

過往小米在手機市場以雙品牌來搶市場,小米及紅米品牌過去一段時間都是市場上的廉價手機代表品牌,但近兩三年隨著vivo、OPPO及華為的崛起,小米紅米兩個品牌面臨了定位的問題,兩者都在鬥廉宜只會兩敗俱傷。於是小米自今年起便將紅米獨立成單一的業務,日後不再附屬於小米之下,而是與小米平起平座的業務。根據小米董事長雷軍所說,紅米獨立後,將在入門、中端、高端機作全價位覆蓋,未來一年產品價格有機會達到3,000元。

雷軍指出,分拆後小米品牌手機沒有了包袱,更專注創新技術、用戶體驗、高端產品;紅米則以性價比為主打,並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紅米與小米可能產生競爭,促進雙方發展,也希望能一如對手華為以雙品牌帶動公司業務增長。

除了手機業務外,小米計劃在印度推出金融服務,小米已與印度國家支付公司及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合作,並支援逾120家銀行。小米支付為用戶提供個人對個人轉賬,亦允許從其他小米應用程式中即時付款,同時也可支付水電等賬單。由於小米在印度市場佔有率不俗,公司在印度力拓手機付款及轉賬必能快速建立用戶群,並應用最新金融科技來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撰文:鍾紹陽
相片:新浪網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