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撈生」時,要站起身來撈起所有食材,一面大叫吉利話。相片:中國新聞社

日前,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倪可敏呼籲旅遊及文化部盡早將馬來西亞華裔所創的大年初七「撈生」文化頒布為國家文化遺產,以免讓其他國家捷足先登。

據馬來西亞光華網報導,他指出,除了由陳再藩及陳徽崇創設,並已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的廿四節令鼓表演外,馬來西亞另一項獨有的華人文化乃每年正月年初七的「撈生」文化。

他說,「撈生」文化由馬來西亞華人所創,而且創意很多,如七彩撈生及水果撈生等。他為此促請旅遊及文化部盡早將「撈生」文化列為國家文化遺產,避免他國捷足先登。

倪可敏也是行動黨霹靂州主席,他是於2月10日晚出席該黨怡保東區國會議員黃家和及兵如港州議員李存孝聯辦的新年團拜活動後,在記者會上發表講話。

「撈生」是一種源自中國而始創於馬來西亞的食物,由於主要食材是魚生,用魚生拌以通常是七種蔬果絲,加上調味的酸梅膏和桔子汁便成。由於吃之前要撈起食材和調味醬汁,所以又叫撈起。

這是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農歷新年時的特色食物,除了在馬新兩國流行之外,現在已經在香港、台灣以及其他地方出現。

吃這道菜時,要當場添加及攪拌調味料,然後大家使用尚未開動的筷子或者公筷,站起身來撈起所有食材,一面大叫吉利話,最原汁原味是用廣州白話說:「撈起!撈起!撈到風生水起!年年有餘(魚)!」

撈生最初源自中國廣東。廣東古來民豐物阜,一向講究飲食,廣東的南(海)、番(禺)、順(德)更是知名的魚米之鄉,很早就有食用生魚的飲食文化,吃法是拌以姜蔥、芫茜、酸蕎頭等配料。

馬來西亞的撈生,最早在40年代由馬來西亞芙蓉市的陸禎記餐館引進,以「羊城(廣州)魚生」為號召,盛行一時。其後各食肆競相模仿,也陸續改良創新,逐始創了撈生這道食譜。

「撈生」也曾引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國的文化爭端。馬來西亞政府已在2009年將「魚生」列為國家文化遺產中的國家文化食品,新加坡有一位教授在2012年也建議該國有六樣東西可以考慮申請成為國家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了魚生。他的建議引起相當多回應,但也招來馬來西亞的不滿,認為新加坡剽奪了他們的創意。

YouTube video

Asia Times has relaunched on www.asiatimes.com. Download our brand new native App for a sweeping selection of geopolitical and business news from across Asia.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