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澎湃新聞
相片:澎湃新聞

22歲是一個人最美好、最陽光的年齡,可是22歲的晨宇(化名)卻是全家最大的愁事,說起他,爸爸長吁短嘆,媽媽、奶奶愁得直掉眼淚。

晨宇家庭條件不錯,媽媽事業成功,在哈爾濱的一家公司擔任高管;父親是一家國企的職員。可能是由於事業上女強男弱,二人的性格也反差很大,夫妻關係漸漸出現裂痕,在晨宇10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和平分手了。

從此晨宇就在奶奶家生活,成了奶奶眼裡的獨苗,命根子,不能受半點委屈。然而在奶奶的溺愛之下,晨宇並沒有快樂起來,反而愈來愈孤僻不合群。在學校,他沒有朋友,學習成績也處於中下游。

媽媽看到兒子的問題,2014年她讓正在哈爾濱讀高二的晨宇去新西蘭留學,希望通過環境的轉變讓兒子學會獨立生活。可是事與願違,晨宇在國外也沒有絲毫改變,仍然是性格孤僻,仍然不與人交流,打發時間全靠玩遊戲。

在新西蘭留學期間,晨宇從來不缺錢,想回家就回家,一年光是路費就花10餘萬元。加上學費、生活費,兩年下來,最少花了200萬。可是成績呢,敗光這麼多錢卻連預科都沒畢業。

回國後,他更是長期呆在家中玩遊戲,成為一名「巨嬰」,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要一口口餵。

這樣的巨嬰在誰家誰都要愁死了。晨宇的媽媽在與內地媒體的採訪中幾度落淚,多次感嘆:「事業再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