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圳荔枝公園入口處懸掛著鄧小平畫像。相片:Wikimedia Commons / Brücke-Osteuropa
2007年,深圳荔枝公園入口處懸掛著鄧小平畫像。相片:Wikimedia Commons / Brücke-Osteuropa

本周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於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舉行。在此歷史性會議召開前一個月,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訪問新加坡,對其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感到震驚。訪問期間,新加坡時任總理李光耀告訴鄧小平:「無論我們做到甚麼,你都可以做得更好,因為我們是中國南方無地農民的後代。你有學者、你有科學家、你有專家。 無論我們做甚麼,你都會做得更好。」現在,40年後,中國的表現比新加坡好嗎?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首先,就經濟而言,中國和新加坡的表現也是非凡的。在過去的40年內,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為9.3%,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從1.8%躍升至15%。中國多年來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當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時,其名義人均GDP約為500美元,與墨西哥和南非類同。但到2015年,其名義人均GDP已追上德國和美國。現時,新加坡是全球最富有、最開放、最有利於商業、最具競爭力和最少貪污的經濟體之一。

過去,中國從新加坡學到很多關於如何管治經濟的知識。然而,如今新加坡也意識到要向快速發展的中國學習的迫切性,特別是移動支付、共享經濟、人工智能等「中國創新」領域。兩國進入了相互學習的新時代。

在社會發展方面,中國明顯比新加坡落後。作為全球知名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y”),新加坡是全球最乾淨、最文明的國家之一,而中國仍在對抗大規模的環境污染,推動其「廁所革命」(“toilet revolution”)。

新加坡已經建立了一個非常全面和強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涵蓋住房、醫療保健、教育和退休,而這些仍然是中國人抱怨的最大問題。

以住房問題為例,新加坡曾被1947年英國房屋委員會的一份報告稱為「全球最糟糕的貧民窟之一 – 文明社區的恥辱」。現時,新加坡已經成功實施了「居者有其屋計劃」(“Home Ownership for the People Scheme”),其住屋擁有率在2017年為90.7%,是全球最高的之一。相比之下,中國仍在努力應對可能威脅其社會穩定的房地產泡沫。

拋開具爭議性的西方民主議題,新加坡在嚴格維護法治方面享有全球聲譽,在亞洲排名第一,在全球排名第13,而在「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2017年至2018年的「法治指數」(Rule of Law Index)中,中國在113個國家中排名第75位。

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新加坡和中國是根本不同的實體,所以僅通過這些措施判斷他們的表現可能是不公平的。新加坡是一個天然資源有限的小城邦,而中國是一個存在許多複雜問題的大國,因此兩國都面臨著各自的發展挑戰。此外,兩國通常將對方視為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

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新加坡不是一個中國國家,但華人佔大多數。這就是新加坡許多做法仍然與中國最相似的原因,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仍然是中國理想的學習榜樣。

撰文:評論員Sun Xi
原文:http://www.atimes.com/forty-years-of-reform-china-vs-singapore/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Wikimedia Commons / Brücke-Osteuro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