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緬甸國家安全部隊大規模侵犯人權的暴力事件,西方國家重新孤立緬甸,然而印度卻採取了更現實和政治化的處理方式。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印度務實的做法有幾個互相交織的原因。首先,印度的東部鄰國緬甸是其商業驅動的「東進政策」(Act East)的重要一環,該政策旨在通過與東南亞蓬勃發展的經濟體建立更好的聯繫來擴大貿易和投資。
印度快速發展的經濟需要增長,新德里對從緬甸進口石油和天然氣表現出濃厚興趣。通往緬甸邊境的道路正在升級,以促進雙邊貿易。
其次,新德里的安全規劃人員希望確保位於緬甸西北偏遠地區的阿薩姆(Assamese)、納加(Naga)和曼尼普里(Manipuri)叛亂分子失去庇護所。這些叛亂分子經常從營地向印度東北部發動致命襲擊,然後越過邊境撤退到緬甸。
印度的「東進政策」以前被稱為「東望政策」(Look East),直到2014年在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領導下重新被演繹和加強,其重點在於穩定其長期動蕩的東部邊界。
如果一切正常,印度與緬甸的雙邊會議應達成兩國之間安全合作的重大突破。但國務資政昂山素姬訪問期間並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兩國只是同意共同努力防止走私野生動物和毒品,並模糊地同意增加沿著共同邊界的「安全合作」。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擔憂北京在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開展了各種基建計劃後,在緬甸也奪取先機,因此印度與奈比多保持充分接觸。
儘管如此,印度在進入緬甸市場和資源方面遠遠落後於中國。在2016和2017財年,中緬雙邊貿易額近60億美元,2017和2018財年的前8個月則達到74.2億美元。
莫迪「東進政策」背後真正的推動力,明顯是對中國勢力擴張的憂慮,而非羅興亞人道危機。
撰文:評論員Bertil Lintner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why-india-looks-the-other-way-on-myanmar/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Handout via 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