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新研究,如果標誌性的恆河(Ganga)由於地下水開採不可持續等因素而繼續流失河水,生活在印度恒河流域下游的數百萬人可能在未來30年內面臨糧食短缺。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研究人員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說,低河水流量也可能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產生影響。 該研究分析了在北方邦(Uttar Pradesh)瓦拉納西市(Varanasi)和孟加拉灣之間運行的恒河 。研究預測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在未來30年,恒河的夏季地下水對河水流量的貢獻將繼續減少。 奧地利應用系統分析國際研究所(IIASA)水項目副主任兼該研究的合著者Yoshihide Wada博士說:「地下水枯竭對恆河流量的影響非常複雜。然而,我們的研究發現,人們非常關注地下水在盆地上的抽水是不可持續的,這不僅會降低地下水位,還會降低夏季河水流量。」Wada說,此問題在恒河下游更為嚴重。 克勒格布爾校區(The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haragpur)的副教授Abhijit Mukherjee是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他說,在夏季或非季風月份,地下水對河流(或基流)的貢獻在某些區域可達30%,甚至可高達至60%至70%。 研究人員評估指,目前用於種植的地表水佔研究區灌溉總量的27%。這意味著恒河流量的減少也將嚴重影響地表水灌溉的可用水量,未來糧食產量可能會下降。 德里印度理工學院(IITD)教授A.K.Gosain表示:「現時農業的效率是35%。該部門正在使用約80%至85%的水。恒河有很多水,如果可以將效率從30%提高到60%,那麼用水量幾乎可以倍增。所有其他因素,如家庭、工業,帶來的影響都很小。如果我們真的想為系統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必須要針對農業這個因素。」 研究人員表示,低河流量也可能影響恒河河水污染水平,恒河已成為全球污染最嚴重的跨界河流之一。Mukherjee說:「河水流量愈低,污染物濃度愈高,難以將其沖洗乾淨。」 Wada說,這對區域供水和衛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隱憂」,此問題可能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有影響。他又說:「南亞國家正致力於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改善水資源衛生和減少水資源短缺,但減少夏季河流流量和增加地下水枯竭將使區域政策制定者在2030年之前實現目標變得更加困難。」 Wada呼籲加強印度和孟加拉之間的合作,通過該合作,恒河流入孟加拉灣,然後再進行區域水資源分配。他說:「當地兩個地區的地下水超標正影響整個流域的河流流量。來自兩國的區域政策制定者可以合作,更有效地監測和調節抽取地下水和整體用水。」 Gosain呼籲制定明智的地下水使用規定,以在需求和可用性之間取得平衡。他說:「這意味著你需要確定你可以種植甚麼農作物、可以提取多少水等等,你還必須考慮生計。這一切程序都不會令生計受到影響,但卻能夠把水的浪費減到最低。」 撰文:評論員Sahana Ghosh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as-indias-ganga-runs-out-of-water-a-potential-food-shortage-looms/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AFP / Sajjad Huss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