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味覺以及這些味覺所代表的身份,都在不斷發展,并同時反映著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文化。
我們每天都需要食物,但是是什麼食物成就了今天的我們?這是我在最近的研究中所探討的諸多問題之一,這些研究的重點是西方穆斯林身份的演變。
今天的大多數英國穆斯林要麼是移民,要麼是他們的子女。我在英國和歐洲進行了18個月的實地調查,並研究了數百名受訪者食用的食物種類。
以茶為例,茶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然而它的發酵方式至關重要。南亞文化佔英國穆斯林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茶在南亞文化中通常被分為「傳統茶」(Desi chai/tea)和「英式茶」。
「傳統茶」指的是在爐子上煮的等量的牛奶和水以及茶包,有時用香料如肉桂、荳蔻或姜調味,而英國茶則是把水、茶包和一些牛奶倒入水壺裏煮沸。第一代南亞移民幾乎只喝前者而有一些人甚至傲慢地認為英國茶只不過是「有點味道的水」。
但另一方面,他們的後代經常同時飲用「英式茶」和「傳統茶」,這表明了一種由種族根源和社會背景所決定的文化認同的出現。
在1979年,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一個著名觀點,主流社會群體通過定義口味來支撐他們的「文化資本」。
正如人們的審美或藝術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因素一樣,他們的味覺傾向也是如此。換句話說,社會化具有生理維度,我稱之為味覺社會學。
就像研究人員Atsuko Ichijo和Ronald Ranta在一項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食物也是國家認同的象徵。即使是民族認同,也不是一成不變和不可動搖的。人類口味,以及它們所代表的身份會隨著變化而發展,以反映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文化條件,這些條件往往通過移民得到迅速緩解。
放在盤子上的食物能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餐館的烹飪偏好,它還是一個認識人的窗口,隨著盤子上的食物類型的變化,無論是跨越大陸還是沿著世代移動,它都提醒人們,身份永遠不會固定,而是會一直受到社會和文化力量不斷推動的影響。
撰文:Riyaz Timol
原文:What food choices reveal about British Muslims
更多:https://www.asiatimes.com/lang/chinese/
相片:Rawpixel.com/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