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打著「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旗號赴美上市的杭州如涵(Nasdaq: RUHN)罕見地上市即告跌破發行價。其IPO價格是12.5美元,但開盤價只有11.5美元,其後更是一路走低,第一天即以重挫37.2%收7.85美元的成績收盤,市值損失三分之一。截至4月10日,如涵股價僅為6.08美元。
如涵自稱是阿里巴巴集團唯一入股的多頻道網絡機構,阿里持股8.56%。可以簡單理解如涵是一家靠網紅開店賣貨撐起的公司,網紅是其最核心的資產。如涵的頂級網紅張大奕持有公司15%的股權。
網紅這個概念,在美國很難解釋。阿里巴巴近三年每年都在夏季舉辦「投資者日」,就是邀請美國的基金公司、證券分析師來杭州了解阿里業務進展。2017年的投資者日活動上,阿里安排了張大奕與一眾投資人見面。當時,外國人都覺得很有趣,但不明白到底什麽叫網紅,為何可以推銷出驚人的銷售額的——在2016年和2017年的雙十一,張大奕的店鋪蟬聯成交額最快破億的網紅店鋪。
如涵不是普通概念上的電商企業,也不是一家經紀公司,既無法用名人概念、也無法用電商的GMV(一定時段內的成交總額)概念去衡量它。在美國沒有對標企業的如涵,是很難講清楚中國網紅故事的。
如涵的破發也引來了國民老公王思聰的吐槽。根據網上流傳的一幅朋友圈截圖,他認為如涵這家公司本身有很大問題。
「收入是有的但是錢花的也莫名其妙,特別是近1.5億的營銷費用令人費解,花這麽多營銷費用那KOL的意義何在;如果停掉這個營銷費用業績又會如何。」
是啊,正像他所說的,所謂網紅不就是帶貨能力強,如果她們還需要巨額營銷費用,那網紅有什麽用呢?
他還指出,如涵的另外兩個問題是不可複製性和所謂網紅孵化、網紅營銷模式沒有驗證成功,也沒有證明出自己可以培養出新網紅。
「簽了100多個網紅,但是就一個張大奕在2017財年和2018財年以及2019財年前三季度分別佔據了收入的50.8%、52.4%和53.5%,這是多麽不健康的比例。」
截至去年底,如涵簽約113名網紅,但張大奕一個人撐起收入的半邊天。從公司經營的角度看,對一個人高度依賴,當然意味著高風險。
目前,所謂網紅千人一面,差異化很小,紅的周期最多3-5年,可持續性很差。如涵迫切需要更多的張大奕走出來,但是打造網紅是一項費時費力還費錢的事,成本很高還未必一定見成績。看不到發展空間,如涵上市後五個交易日股價即告腰斬也就是正常的了。
撰文:金炎
相片:sina
Great write-up, I’m regular visitor of one’s site, maintain up the nice operate, and It is going to be a regular visitor for a length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