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監局主席鄭慕智。相片:香港保監局

「去香港買保險」是近幾年熱門的話題,但是這種熱度最近逐漸下降,焦慮的香港保險業在期待著內地能夠帶來新的貢獻和活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的出爐令香港保險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近幾年,香港除了券商、投行這樣的傳統中介機構,出現了大量保險中介以高漲的熱情投入這個行業,他們不再是以前的推銷員角色,而是高大上的職業金領,香車美酒、團隊海外旅行是他們生活的標配。這種現象的成因與大量內地人來港買保險有關係。2016年,內地訪客帶來新造保單保費貢獻率在40%左右,香港保費增速高達22.7%。

很多香港本地的演員、醫生、律師、全職太太,和有內地背景的留學生都加入了香港保險從業大軍,保險經紀也是最優的兼職選擇。但在最近,這個行業開始面臨壓力。

一位現居香港兼做香港保險經紀人的內地留學生說:「做保險經紀人曾經可以帶來穩定的兼職收入,但在近期,哪怕是帶我入門很優秀的前輩都要面臨業績的嚴重下滑壓力,這讓不少保險經紀人非常焦慮。」

3月15日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佈數據顯示,2018年毛保費總額達到5317億港元,較2017年僅上升8.6%,其中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佔香港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9.4%。

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熱情下滑一方面是受到監管影響,還有很大一個層面是來自對保險產品瞭解的逐步深入以及內地保險產品的發展,投資人也在權衡是否有這個必要去購買香港保險。

整個香港保險業都在急切期待著內地為香港保險帶來新的貢獻與活力,《綱要》的出爐令香港保險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在各項潛在金融互通措施中,保險業務由於具有更強的民生保障和服務屬性,被認為優先推進的可能性更高。

《綱要》中明確提出,在符合法律法規及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和跨境醫療保險產品,為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等服務。

香港保險業內人士說,最近粵港澳大灣區幾乎是每一個香港保險行業研討會和沙龍上都會討論的話題,為了維持香港保險業的穩健可持續發展,必須把握大灣區的機遇,以扭轉香港保險業近兩年增速放緩的局面。在《綱要》中對跨境保險的開放態度描述下,不少保險經紀人表示重燃信心。

香港保監局方面認為,目前由於有不少內地居民購買了香港保險產品,同時有很多香港人在大灣區內工作及居住,因此,香港保監局希望允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成立服務中心,來處理保險理賠、查詢及代收續期保費等。

其認為,若大灣區的保險服務中心試行成功,長遠可以通過此經驗研究「保險通」,讓內地人可在內地直接買香港保險,交納新保費、續期保費及處理賠償與分紅等。並認為,初期可以從醫療及重大疾病保險等保障型產品試行。

不過,「保險通」的提議來自香港監管部門,內地監管機構尚未就此正式表態。香港保監局主席鄭慕智也僅表示,短期內較可行的是大灣區的保險服務中心,至於保險通則為中長期目標。

但《綱要》具體如何細化落地,目前尚未有明確細則。相對香港保險從業者的急切與期待,部分內地投資者與保險從業者也存在不同的觀點。除此之外,制度的融合,如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三種制度的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加強跨境金融機構監管和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合作,有效地把控金融風險,是一個需要水滴石穿,艱難探索的過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