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中國的電影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有越來越多的影院在中國建立,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但實際上,中國的電影產業正陷入困境。
據《證券日報》報導,中國內地農村城市的電影院平均每場電影只有6名付費觀影用戶,而相比下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的平均每場觀影用戶也只有區區16名。
在2018年,中國的電影屏幕總數達到60,079塊,比上一年增長了18%。中國也在2017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電影院數量最多的國家。而在今年,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大賣,創下了46億元人民幣(6.8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看似一切都很好,但局勢卻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樂觀,今年第一季度,票房總收入下降了8%,只達到186.1億元,售票總量為4.06億張,共放映3,140萬場,平均票價為38.8元人民幣。
過去5年,中國票房銷售飛躍背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貓眼電影和淘票票等在線電影售票平台提供的補貼。他們將原價30至50元人民幣的票以折後低至9.9元的票價吸引客戶。對於被低廉票價吸引的客戶而言,他們或許並不知道,線上平台通過這些打折票價吸引流量,以建立客戶信息數據庫。有了這些信息,平台可以誇大其市場基礎以籌集資金。
電影製作人也不得不承擔這些補貼的部分費用,並且一些中國導演抱怨補貼觀眾的費用甚至可能超過電影的製作預算。
這一趨勢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在中國大陸取得強勢票房成績的電影,在香港的票房成績卻相當慘淡,因為在香港普遍票價約為80港元(10.20美元)。
去年10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布禁止線上平台補貼票價,稱補貼手段佔用電影製作的大部分預算,這大大影響了電影產業的發展。
隨著大陸電影市場的不斷蓬勃發展,中央政府現在可能不得不規範全國電影院,以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
撰文:Ben Kwok
原文:China’s oversupply of movie theaters
更多:https://www.asiatimes.com/lang/chinese/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