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的醖釀和甄選,香港金融管理局27日首次發出3張虛擬銀行牌照,由中銀香港、渣打銀行、眾安在線分別牽頭組成的合資公司拔得頭籌。此前熱門的小米、騰訊、螞蟻金服等公司未在首批名單內。金管局表示,仍在處理其餘5份申請,目前進展良好。
獲得發牌的三家公司分別是由中銀香港、京東數科及怡和集團合資成立的Livi VB Limited;由渣打銀行、電訊盈科、香港電訊及攜程金融合資成立的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以及由眾安在線與百仕達集團合資成立的眾安虛擬金融有限公司。
金管局稱,這三家公司可以脫穎而出,是出於對申請人在財務、科技、相關資源以及業務計劃和能力是否可行等因素的考慮。預計虛擬銀行服務可於6至9個月內正式推出。
不難看出,這三家公司都是「混合配搭」的結構,由金融與非金融、香港與內地、金融科技與傳統產業組合,既有銀行營運經驗,又有科技創新能力,還有望帶來一部分零售、保險行業的初始客戶積累。
香港金管局在2017年9月宣佈將引入虛擬銀行,作為推動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的7項重要措施之一。金管局描述的虛擬銀行為「不設實體分行,只能透過互聯網為客戶遙距開戶和提供各類銀行服務」,這種類型的銀行在中國內地和歐洲、日本等地早已出現,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分別開設的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百信銀行。
作為老牌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虛擬銀行的發展上早已被其他地區超越。雖然被批評為固步自封,但是香港既有的金融基建非常穩健,也是導致發展停滯的原因之一,銀行體系並不需要太多創新已經可以滿足需求。即使如此,近年來快速崛起的科技力量也給香港帶來了危機感。
實際上,香港設立虛擬銀行早在2000年就有計劃,但當時發出的《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一直擱置到2018年,才更新了一份跟得上時代變化的修訂本,開放對申請者金融資質的限制,允許科技公司等非金融機構的申請。
算上這三張剛剛發出的牌照,香港的持牌銀行數目達到155家。想要在這個監管嚴格、結構穩定的市場中分到一塊蛋糕,虛擬銀行可能會面臨很多困難。金管局要求虛擬銀行仍需滿足香港銀行業的相關規定,其中包括申請人最低3億港元的資金要求。而且為了推動普惠金融,金管局主張虛擬銀行不應設立最低戶口結餘,或徵收最低結餘費用。市場又認為,虛擬銀行沒有實體分行,應該收取比傳統銀行更低的服務費。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虛擬銀行不僅有較高的進入門檻,而且要用價格戰來贏得市場,同時又要承擔壓縮成本的壓力。
雖然有本地銀行認為看不出這張牌照的好處,香港虛擬銀行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內地金融科技公司前來申請,包括螞蟻金服、百度、騰訊、京東、小米和中國平安等。
對於內地互聯網巨頭來說,設立虛擬銀行是其完善金融佈局鏈條的重要一步。以螞蟻金服和騰訊為例,他們已經獲得了香港移動支付牌照,如果可以成立虛擬銀行,就可以將線上存貸匯、理財、保險和黃金等等他們已經在內地運作成熟的業務,整體位移到香港進行,再加上牌照的國際化價值,可以幫助企業試水跨境金融業務。香港有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每日清算人民幣資金約為9,000億元,相信這也是香港虛擬銀行牌照的吸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