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地區的南中國海不僅成為了全世界最繁忙的商業海上運輸線路之一,也是最具爭議性的地緣政治熱點之一。這使得中國與四方安全對話強調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互相對立。亞洲時報(Asiatimes.com)報導
2017年底,時任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策略,力推新德里在印太地區扮演重要角色。美方主張太平洋海域自由航行,以此來挑戰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權訴求。資源自給自足的東南亞地區則出現了另一個發展模式,來遏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911之後,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承諾以及資源投入持續波動,從而引發各國對於美國安全保護傘的質疑。為此,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去年7月宣布將投資1.13億美元於新技術、能源以及基建設施,從而消除各國的憂慮。
去年8月,美國承諾將為印太地區提供3億美元的新安全資金。
美國副總統彭斯去年11月在亞洲進行巡訪,他代表華府出席了美國—東盟峰會以及亞太經濟合作論壇。彭斯此行還出訪了澳洲、日本、巴布新幾內亞、新加坡,宣揚美國的自由開放印太戰略。然而,此行引發了北京的懷疑,並警告外部力量不應干涉地區事務,阻撓北京為南中國海起草行為協議的計劃。
去年12月3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旨在「發展美國具長期戰略視野,以及整體、多面向、有原則的印太區域政策」。
同時,印度總理莫迪在上任後不久,就將印度洋作為新德里的戰略重心。他訪問了塞舌爾、 毛里裘斯以及斯里蘭卡。
印度提出了向東看政策,與區內各國建立緊密聯繫。日本則為區內各國提供基建以及人力資源方面的資助,鼓勵日本企業向東盟各國進行直接投資。
撰文:Manoj Kumar Mishra
原文:Why Indo-Pacific region is becoming global hotspot
更多:https://www.asiatimes.com/lang/chinese/
相片:David Flewellyn/U.S. Navy/Handout via REUTERS
Asia Times has relaunched on www.asiatimes.com. Download our brand new native App for a sweeping selection of geopolitical and business news from across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