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與中國大陸幾所高校的專家學者近日赴日本沖繩,了解到當地的久米村終保持華人的一些習俗,特別是拜祭孔子、媽祖的傳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傳播做了積極努力。
一行人拜會了沖繩那霸市久米崇聖會和沖繩教育局文化財科等,探討媽祖文化在那霸市的傳承情況。那霸市目前有多處媽祖文化遺產,比如南港川的傳說拜點和上天妃宮遺址、下天妃宮、「首里」附近媽祖廟等。在久米島上,還保持著一座完整的媽祖廟,當地稱「天后宮」,是沖繩文化遺產點。
據介紹,久米村人是明代「閩人三十六姓」入沖繩的後裔。幾百年來,那裡始終保持華人的一些習俗,特別是拜祭孔子、媽祖的傳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傳播做了積極努力。
據《明史·琉球傳》記載,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向明朝朝貢。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察度在朝貢時提出要求賜予一些中國人丁,以便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及來往通商,明太祖接受察度王的邀請,賜閩中舟工三十六姓。
閩人三十六姓多為航海家、學者或其他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他們的後裔世代負責航海、造船、外交文書的編寫、翻譯、對華貿易等事務,因此在琉球社會中地位較高。
他們在久米島建立天妃宮奉祀媽祖。後來明代的冊封船以及琉球的朝貢船等出入琉球王國的那霸港時,在久米島的天妃宮舉行儀式,祈禱航海安全。
以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東南沿海商人渡海到日本從事貿易、務工等逐漸向北進入日本本土的鹿兒島、長崎、神戶、大阪、東京等地,並建起媽祖廟。
在日本媽祖一般稱為「菩薩」,長崎的福濟寺、興福寺、崇福寺都是17世紀開始祭祀媽祖的享有盛名的媽祖廟,從唐船(中國船)中的「船仔媽(船菩薩)」搬運到陸地天后堂的所謂的「菩薩揚」現在也成為長崎當地的一項重要文化祭祀活動。在江戶時代的初期鹿兒島城下的船津町地方也建立天妃堂,當地人稱之為「菩薩堂」,現在此「菩薩堂」已不存在,但還保留了叫「Poshado」的道路名,就是起因於當時的「菩薩堂」之名。
現在日本國內已被發現的媽祖像已有30例以上,分布於鹿兒島十例,長崎八例,茨城四例,沖繩和宮崎各二例,大分和福岡以及宮城、青森各一例。其中九州24例,佔70%,僅鹿兒島與長崎佔52%,這些數據反映媽祖信仰是伴隨著中國商船的海上活動,首先傳播到離中國大陸比較接近的九州地方。
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媽祖信俗」,在世界各地有廣泛影響,有關媽祖的文化記憶十分重要,在日本的媽祖文化,有待更多相關人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