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路將不斷增強中國與西南亞及中東的聯繫。 圖片:iStock

新加坡一直希望成為亞洲之都,因此應是一個理想場地去討論中東應如何從東盟與中國的多層次關係中吸取教訓,尤其是涉及新絲綢之路或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亞洲時報(Asiatimes.com)報導

中東,當然是以歐洲中心論來說的東方。而從亞洲或中國的文化及地理的角度出發,中東理應被視為西南亞。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訪問教授高柏強調東盟各國「有更強的地區身份讓這些國家在面對外部力量時尋求共同利益時團結一致。」這與西南亞各國的做法背道而馳,後者在地緣政治上極度自私,故意逃避共同利益。

北京大學教授吳冰冰則強調:「中國信賴合作,而不偏袒任何一個國家。」在他看來,一帶一路是「一個夥伴關係及項目的網絡」,讓不同的國家團結起來,實現西南亞各國共贏。一帶一路的目標並非「與美國競爭,而是合作。」

事實上,一帶一路並非如謠言所指像行屍般的「債務陷阱」。

去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夥伴國之間的貿易額增長了1,580億美元,今年有望增長1,170億美元。中國向一帶一路相關市場的出口去年增加了760億美元,今年將增加560億美元。對於中國而言,即使數字有所減少,大格局仍未改變。這意味著經濟升級、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的國際收支日趨平衡。

在2014-2018年期間,一帶一路國家從中國獲得的投資金額高達4,100億美元。

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的出口今年預計將增加610億美元,這勢必讓這些國家受惠。亞洲範圍內的基建擴大投資將降低交易和運輸成本。不僅是東盟,西南亞各國也將從一帶一路不斷的擴張中獲益。

一帶一路在西南亞面對的挑戰在於涉及以色列的連接項目。為了推動這些項目,中國需要全力以赴地進行政治「參與」,而這在北京看來無疑是一條紅線。

杜倫大學教授Anoushiravan Ehteshami在所著的《彩虹盡頭是寶藏?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東》一書中指出,隨著未來十年一帶一路提速,勢必將改變東盟、中亞以及西南亞的勢力平衡。他預測「將會在南亞產生反對力量,尤其是中東各國及中國各自都在積極參與建立安全與經濟聯繫。」

然而,北京的最終目標野心更大。它希望打造一個「亞洲國際社會」可以與西方抗衡,甚至超越西方。

海灣合作委員會非常值得關注。海灣合作委員會以及伊朗、伊拉克在地緣經濟上更傾向於亞洲。中國是這些國家主要的能源購買國。中國的很多企業在海灣合作委員會進行了大量的投資。

撰文:Pepe Escobar
原文:How New Silk Roads are shaping Southwest Asia
更多:https://www.asiatimes.com/lang/chinese/
相片:iStock

Asia Times has relaunched on www.asiatimes.com. Download our brand new native App for a sweeping selection of geopolitical and business news from across Asia.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