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失去吸引力。 相片:Youtube

當首家中國公司於1993年在澳洲證券交易所(下稱澳交所)上市時,就像是個黃金機會。然而,逾25年後,一連串的中國公司從澳洲退市,暗示中國企業在當地籌集資本的故事已經畫上了句號。亞洲時報(Asiatimes.com)報導

去年共有6家中國企業從澳交所退市,創下歷史新高,2017年則有三家退市。現時仍有大約40家中國企業在澳洲上市,然而這些企業的股份交投十分稀疏,很多都存在披露以及合規的問題。

新聞報道指,去年的退市主要由於這些企業未能按照招股書的要求使用籌集的資金,無法將資金從中國匯出來支付股息,以及借助人為的方法來達到澳交所對公眾持股量的門檻要求。

儘管仍有很多中國企業試圖在澳交所上市,但很多會遭拒,因為它們無法滿足更嚴格的上市要求。相比區內的其它交易所,比如新交所,在澳交所上市仍是相對容易的。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並無任何新的中國公司在澳交所上市。

在1993年,當時市場上對中國企業赴澳洲上市的熱情十分高漲。Guangdong Corporation當年作為首個登陸澳交所的中國公司,籌集了750萬澳幣(約為536萬美元)。這開啓了澳交所鼓勵中國企業上市的熱潮,甚至有人開始討論設立「亞洲板」 ,這些指數和股份可以在更多的亞洲時區內實時交易。

時任澳交所業務拓展總監馬克斯(Peter Marks)1994年曾向媒體表示:「交易所的業務發展策略就是吸引亞洲尤其是中國企業來進行首次上市,從而把握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機遇。」

然而,事實卻不如人意。很多上市的中小企在大肆宣傳上市後,很難引起投資者的興趣。

這在位於墨爾本的Sino Securities倒閉後,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這間證券公司曾在上世紀90年代安排了很多中國企業在澳洲上市,作為承銷商。

最後一個中國企業在澳交所上市可追溯至2017年,教育機構睿泰科技在澳交所上市,融資1,700萬澳幣。

當時睿泰科技的聯席主席Calvin Cheng炮轟澳洲投資者,稱他們對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存在「盲目偏見」,儘管這些企業可以提供高達30%的股息。睿泰科技2017年6月上市時的股價為每股0.51澳幣,現時跌至0.42澳幣。

除了Guangdong Corporation以外, 一些前景看好的如中國乳業有限公司及中國建築控股在上市近20年後,亦於2015年被摘牌退市。

不僅中國公司在合規和管理上存在形象問題,而當地市場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小型的澳洲零售投資者如果希望投資亞洲的話,寧願選擇一些專門的基金經理或者選擇亞洲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

撰文:Lachlan Colquhoun
原文:Endgame for Chinese listings in Australia
更多:https://www.asiatimes.com/lang/chinese/
相片:Youtube

Asia Times has relaunched on www.asiatimes.com. Download our brand new native App for a sweeping selection of geopolitical and business news from across Asia.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