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想要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的人來說,政府數據眾所周知是不夠準確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絕大多數官方經濟指數都歪曲了中國情況。人們無法確定當前趨勢是否表明存在周期性或結構性問題。其報告的指數並不能反映轉型期間中國政治經濟的真實本質。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有三個獨立變量可以擺脫北京執政官員的操控。人們需要減少對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注,把注意力轉向個人收入和債務。中國技術專家必須改善圍繞生產力和人力資本的主要經濟指標。
中國從製造業轉向以消費為基礎的經濟體,有必要將經濟指數與古老的出口型模式區分開來。如果中國確實在變化,它需要改進整個報告架構。目前的數據無法捕捉到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真實本質。
2017年隱含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即名義增長和公佈的實際增長之間的差異)是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hina’s consumer price index , CPI)變化的兩倍。GDP平減指數的變化不一定體現波動性,但可能暗示完全的政治操縱。
我們在零星發放的中國失業率上也看到了相同結果。即使每年進行修訂,也不會超過4.3%。其他失業指數和其他主要突出指標都是偶爾發布的,沒有一個揭示中國問題的本質。
例如,GDP代表著國民生產總值,但固定資產數額一直大於公佈的GDP。零售業和淨出口的國民經濟報告也是如此,兩個都超過了GDP。為什麼中國會出現這種情況?
最簡單的解釋是,對投資和勞動力的全國經濟調查花銷巨大,更有可能的是,中國共產黨不喜歡數據差異引發對權威的質疑,因此公開勸阻省級層面公開官方指數。
中國政治經濟向市場化體制的再平衡,已經公開威脅北京的統治階級。目前看來,如果市場信號繼續被忽視或故意混淆,中國的結構性衰退將變得根深蒂固,這實際上是把勞動力推進中等收入陷阱。這不符合社會穩定的要求。
給北京簡單、鮮明且直接的建議:成功開立資本賬戶,或面對失敗。
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揭示了一個危險領域。企業和勞務方面都少報了收入,若只統計儲備流通量,貨幣政策便不再有效。這意味著中國央行只是在管理風險,而非推動經濟。
中國當局需要重新整理經濟數據,以反映市場實際情況。展望未來,北京政治階層的目標應該是什麼?它應該公開尋求外資流入來構建新的債券和資本市場,有效地將有關資金納入在新的官方指數中。外國人持有人民幣的意願是按價值作基準,因此中國政治階層需要關注其對外政策。
大量資金持續流入表明經濟表現良好,但放寬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政策仍然是政治問題。中國國際收支的開放,只能從政治途徑開始,而不是零碎地審查國內稅收改革或進行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有關貿易逆差的綏靖政策。
如果準確的指數具有預測價值,中國執政階級無法避免要重整數據。缺乏合適的經濟指數,中國目前的經濟動盪仍會繼續存在。
撰文:William Holland
原文:Fixing China’s economic indices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