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乘坐吉普車閱兵。中國的全球地位出現了變化,而他只是剛剛開始行動而已。相片:AFP / Anthony Wallace
2017年6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乘坐吉普車閱兵。中國的全球地位出現了變化,而他只是剛剛開始行動而已。相片:AFP / Anthony Wallace

2019年以及未來數年的主旋律將繼續圍繞中國的經濟崛起,俄羅斯作為核強國的復甦以及美國在全球霸權的衰落。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兩年前,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尚未上台前,筆者勾勒了歐亞新大博弈(New Great Game)的發展趨勢。現時這場新博弈升級,演變成了美國與中俄戰略夥伴之間的博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戰略研究中心國家安全戰略專家張文木提供了一張路線圖。他在2017年8月 在中文雜誌《太平洋學報》發表的文章,最近被羅馬的地緣政治雜誌《Limes》翻譯成意大利語。

「地緣政治」一詞可能源於英國,由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提出。但中國數百年以來一直在進行相關研究,比如形勝、歷史地理。

張文木讓我們理解到地緣政治的概念相當於刀尖的哲學。如果我們希望利用這把刀,必須利用哲學,明白我們能力的局限。

最有趣的是,張文木指出西方地緣政治學經常讓事情一團糟。他強調,麥金德被認為是地緣戰略學的始祖之一,「影響了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伴隨而來的大英帝國的衰落。」麥金德在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前5個月去世。

張文木摧毀了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的冷戰理論,認為其「直接基於麥金德的思想」,導致美國參與越南、韓國的戰爭,從而「加速自身的衰落」。

可以預見,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一直密切關注海上強國與陸上強國之間的衝突。張文木指出,在印度洋,相比美國,大英帝國在海上更具優勢,「因為它佔領了美洲大陸。因為英國在海上擁有霸權,這對陸上強國沙俄帝國(Russian Empire)帶來了威脅。」

張文木強調太平洋是海上絲綢之路(Maritime Silk Road)的必經之路。儘管中國「很晚才開始發展海上實力,相比英國和美國,中國有先天的地緣政治優勢。」

他指出的一個重點是「西藏高原讓中國可以從東邊的太平洋,以及西邊的印度洋獲取資源。如果從迪亞哥加西亞島(Diego Garcia)的美軍基地來看西藏高原,毫無疑問,中國具有自然的地緣政治優勢。」這意味著英國和美國「必須耗費大量的資源來跨越海洋,形成一個島鏈。」

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迫切希望利用每個機會來鞏固美國作為「西太平洋國家」的地位。按照張文木的描述:「西太平洋與中國的國家利益相關,是新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事實上,中國前國家主席毛澤東曾在1959年指出:「無論何時,總有一天,美國將被迫從世界上其他地方離開,被迫放棄西太平洋。」

張文木指出,將南中國海、東海以及黃海連接在一起,形成「西太平洋中國海的南部區域」。這一切都指向統一台灣。

撰文:評論員Pepe Escobar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chinese-scholar-offers-insight-into-beijings-strategic-mindset/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AFP / Anthony Wal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