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018年11月30日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Ezeiza國際機場時登車。相片:AFP via G20 Press Office
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018年11月30日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Ezeiza國際機場時登車。相片:AFP via G20 Press Office

數百萬人觀看了一段俄羅斯海岸警衛隊船隻在刻赤海峽(Kerch Strait)撞擊烏克蘭拖船的視頻。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對於一些俄羅斯人來說,這種武力表現無疑產生了一種自豪感,這讓普京(Vladimir Putin)總統很高興。但對於許多其他人而言,這段錄像引發了人們對烏克蘭全面爆發戰爭的恐懼感。大多數俄羅斯父母寧願讓他們18歲的孩子去學習,而不是去打仗。

俄羅斯受到攻擊這種說法長期以來一直是克里姆林宮的宣傳,普京將自己定位為被圍困的軍隊指揮官—無論在軍事、經濟,甚至國際體育領域上。對手則是充滿敵意的西方世界。在普京贏得第3任總統任期後,這種宣傳在2012年大量增加,並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之後達到了高潮。

到目前為止這種趨勢沒有任何減弱跡象,只要普京的圍攻敘事策略繼續為他帶來政治利益,就不可能有減弱的趨勢。在吞併克里米亞之前,他的支持率已降至史上新低水平,而之後卻飆升至80%以上。

但自去年夏天以來,普京的支持率再次急劇下降,在10月和11月達到66%。除了在國際舞台上「讓俄羅斯復興」之外,普京更應該提高俄羅斯人的生活水平。然而相反的是,俄羅斯人連續4年的實際收入下降,政府宣佈推行不受歡迎的退休金改革,其中包括提高退休年齡。

由於沒有其他團結民意的選擇,普京可能下決心是時候「提醒」俄羅斯人:他們已受到攻擊。

然而需要澄清的是,烏克蘭並沒有攻擊俄羅斯。烏克蘭海軍船隻的行為完全符合2003年簽訂關於進入刻赤海峽和亞速海(Sea of Azov)的雙邊條約。

普京的外交政策愈來愈可疑。很多俄羅斯人很難理解為甚麼當國內存在如此緊迫的挑戰時,他們的領導人為敘利亞提供了這麼多資源。光看著俄羅斯船隻挑釁烏克蘭船隻,並不能解決經濟問題。

俄羅斯不僅缺乏資源,還缺乏讓年輕人與另一個國家的年輕人鬥爭的意欲。事實上,俄羅斯人民最不想發生的就是重複一場使2,700萬同胞斷送性命的戰爭。

撰文:評論員Andrei Kolesnikov
原文:http://www.atimes.com/kerch-blockade-aims-to-make-putin-great-again/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AFP via G20 Press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