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北韓的發電及輸電基建面臨癱瘓,完全依賴進口原油,亦面對國際制裁,該國的能源需求卻通過國內具創意的方式得以滿足。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諾丁列斯研究所(Nautilus Institute)的北韓能源領域專家希佩爾(David Von Hippel)認為,對北韓的能源制裁措施不可能迫使其放棄核武器,能源誘因有可能成為解決長期持續的半島危機的措施之一。
傳統看法認為北韓的能源供應不穩定,時好時壞。這種看法基本上是準確的。希佩爾說,北韓的電網「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每況愈下。一切依賴於前蘇聯的經濟,當蘇聯解體後,市場也隨之消失,工廠的零件再也沒有了。」
因此,很多工業設施被迫廢棄了。由於這些因素,北韓的電力供應亦受到影響。希佩爾指出,發電廠由於缺乏零件和燃料而面對很多問題,這些電廠污染環境,效率低下,而且嚴重虧損。
北韓的山區省份主要依賴水力發電,而發電量因季節變化而時高時低,發電量不到產能的一半。
希佩爾指,北韓儘管擁有數十億噸的煤炭儲量,但煤炭使用的能效極低。他又稱,北韓最大的發電廠裝機容量達到1,600兆瓦(megawatts),但實際發電量僅為500至600兆瓦。他指出,首都平壤附近的一個煤電廠已經興建了近10年,「但仍未有任何運營的跡象。」
作為北韓的主要資產,位於寧邊(Yongbyon)的核反應堆,主要生產核武器使用的裂變材料,而並不提供任何電力供應。
希佩爾的研究包羅萬象,比如新聞報導、中國的海關數據等,顯示北韓的名義發電量為8至10吉瓦(gigawatts),然而實際發電量僅為2至3吉瓦。平壤110萬的軍隊是該國主要的能源需求者,消耗了該國約31%的石油。
北韓本國並無石油,完全依賴進口。中國的輸油管道經過兩國交界的鴨綠江(Yalu River)將原油輸往北韓。然而,希佩爾稱自2014年以來,中國的官方經濟數據已經不再公佈向北韓出口的石油 。
希佩爾認為,中國有兩大誘因保持對北韓供應石油。其一是政治層面,北京不願向北韓過度施壓,他指中國不希望大批北韓難民因食物和能源匱乏而跨越邊境。其二是技術層面,希佩爾稱:「石油類似於蠟,一旦輸油管道停了,石油就會凝固在那裡。」
最近數月,中國及俄羅斯的船隻在海上被發現向北韓船隻提供石油供應。鑒於政府的電力供應不穩定,北韓民眾開始想方設法自力更生。據一位在2016年到訪新義州市(Sinuiju)的記者稱,他在當地公寓的屋頂上看到了數百個太陽能發電板以及數十台柴油或汽油發動機。
撰文:評論員Andrew Salmon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north-korea-presents-a-chance-to-get-creative-with-energy/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AFP / Ed 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