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6日,在馬尼拉馬卡蒂市(Makati City)的緬甸大使館外一個集會上,一名社運人士在呼籲緬甸促進和平與民主的集會上,高舉時任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的海報。相片:Reuters / Darren Whiteside
2007年9月26日,在馬尼拉馬卡蒂市(Makati City)的緬甸大使館外一個集會上,一名社運人士在呼籲緬甸促進和平與民主的集會上,高舉時任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的海報。相片:Reuters / Darren Whiteside

緬甸領導人昂山素姬是少數獲得多項人權方面榮譽的亞洲領導人。同樣,在大規模的反人類罪行面前,她卻表現得十分冷漠,這讓她作為人權、民主偶像的形象瞬間崩塌。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昂山素姬對羅興亞穆斯林(Rohingya Muslims)遭受的暴力驅逐表現冷漠並拒絕承認,這讓西方社會義憤填膺。緬甸軍方對其餘多個地區的少數民族進行鎮壓,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近兩年,對此她也保持沈默。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本周二撤回了於2009年向昂山素姬頒發的良心大使獎(Ambassador of Conscience Award),批評對方未有為羅興亞難民挺身而出,縱容緬甸軍方侵害人權。

該組織的秘書長奈杜(Kumi Naidoo)向昂山素姬致信表示,對方再不是希望、勇氣和永恆捍衛人權的象徵,因此要褫奪其良心大使獎。

昂山素姬在2010年底被解除軟禁後,一直維持著人權鬥士的假象。她曾拜訪位於紐約的國際特赦組織,並表達對俄羅斯女權龐克樂隊Pussy Riot被政府迫害的不滿。

隨著2015年大選過去,昂山素姬走向權力的巔峰,她開始逐漸對緬甸國內以及國際人權組織失去耐性。在當選後,她並未推行維護人權的法律,亦未能為政治犯發聲。

國際特赦組織一直以來為緬甸的政治犯而鬥爭,因此相比其他人權組織,該組織對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NLD)的內部情況瞭如指掌。115位緬甸政治犯現時是議會的成員。

然而,該組織將緬甸軍方對克欽邦(Kachin)、若開邦(Rakhine)及撣邦(Shan)地區的平民犯下的罪行進行記錄,這導致其與NLD的關係緊張,而後者則完全否認侵犯人權。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權機構,國際特赦組織不僅在「包裝」昂山素姬上功不可沒,而且將緬甸上世紀90年代數千名政治犯置於鎂光燈之下,讓該國的人權狀況成為國際議題。

昂山素姬個性傲慢、冷漠,對於她的聲譽以及羅興亞人的遭遇漠不關心。在最近接受日本放送協會(NHK)專訪時,談到有關外界的指責,她說:「我認為友誼意味著理解,起碼是嘗試理解,而不是作出自己的評價。獎項會來也會走。」

撰文:評論員David Scott Mathieson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end-of-days-for-suu-kyis-iconography/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Reuters / Darren White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