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一名高舉標語牌的示威人士與其他示威者在泰國曼谷的軍隊總部附近抗議軍政府 。相片:Reuters / Panumas Sanguanwong
2018年3月24日,一名高舉標語牌的示威人士與其他示威者在泰國曼谷的軍隊總部附近抗議軍政府 。相片:Reuters / Panumas Sanguanwong

如果泰國的軍政府明年允許進行大選,現時暫定會於明年2月舉行,軍政府領導人和他的支持者將要準備在大選後確立其主導地位。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總理巴育(Prayut Chan-ocha)在擔任軍隊指揮官時,在2014年的一場非流血政變中奪取政權,被廣泛認為是擴大其總理職位的最佳候選人。

截至本月初,軍政府領導人仍未正式宣布會參選或加入任何政黨。

要成為候選人,巴育可以以其為恢復穩定而壓制街頭政治暴力,以及通過嚴格限制公民自由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強硬統治吸引選民,包括禁止5人以上的政治集會和媒體審查令。

或者,巴育可以透過其於2016年通過憲法舉行全國公投,但為瑣事不斷爭執的象徵式國會再次連任。全民選舉產生的眾議員共有500席。

軍政府最初表示會在2015年底舉行選舉並恢復民主,但卻逐年推遲,由2016年、2017年、2018年,現在延至2019年。

巴育的主要對手仍然是民選、極端和專制的前總理他信(Thaksin Shinawatra)及其家族。

他信在2006年軍事政變中被推翻,當時巴育也有參與其中,他信隨後成為一名國際逃犯,他涉及與時任妻子在曼谷房地產交易中違反憲法中的利益衝突條款而被判兩年徒刑。

在國外,他信促使其身為億萬富翁的胞妹英祿(Yingluck Shinawatra)贏得2011年大選並成為總理。在巴育發動政變前兩周,她因「犯罪過失」被驅逐出境。英祿還逃到海外,以避過借稻米補貼計劃貪污一案中因「犯罪過失」而被判5年徒刑,官員稱該計劃使該國損失了數十億美元。

他信和英祿統治的著名批評者兼泰國前外交部長卡席特(Kasit Piromya)說,「他信和他的政績、政黨、個人崇拜和民粹主義政策措施」是巴育的最大威脅。

卡席特在接受訪問時說:「巴育和其盟友必須確保他們在舉行大選前獲得多數席位。他們不會為了敗選而參加選舉……他們大可以繼續延遲大選日期。」

當被問及大選的民主程度時,英祿的為泰黨(Puea Thai Party)前高級顧問Tom Kruesopon在接受訪問時回答說:「比美國少,比北韓多。」

美國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泰國軍政府應立即取消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限制,以便即將舉行的全國大選能夠保持自由和公平。

軍政府執政的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eace and Order)的現行法律、政策和做法……不允許政黨自由組織、發表意見或宣傳。因此,泰國還沒有自由和公平的選舉環境。」

雖然他仍然在海外,但他信的敵人巴育預計不會在大選中輕鬆獲勝,即使選舉委員會執行審查指導,禁止任何針對軍政府或其認可的代理人新政黨「Palang Pracharat」進行競選活動。

大選目前似乎是為泰黨、Palang Pracharat黨和民主黨之間的三方競賽。儘管為泰黨還沒有宣布以誰作為 參加競選的領袖,但從歷史上看到,為泰黨領袖他信一向習慣指使其家庭成員擔任此角色。

撰文:評論員Richard S. Ehrlich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pre-election-politics-heating-up-in-thailand/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Reuters / Panumas Sanguan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