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在第12屆亞歐會議峰會上齊集亞洲和歐洲領導人,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紫上衣,中)於布魯塞爾合照。相片:Alexey Vitvitsky / Sputnik / AFP
2018年10月19日,在第12屆亞歐會議峰會上齊集亞洲和歐洲領導人,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紫上衣,中)於布魯塞爾合照。相片:Alexey Vitvitsky / Sputnik / AFP

來自51個亞洲和歐洲國家的領導人上周五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談,討論制定一些促進全球穩定的措施。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亞歐會議(Asia-Europe Meeting,ASEM)於1996年成立,共有53個合作夥伴,其中包括30個歐洲國家、21個亞洲國家以及歐盟和東盟(ASEAN)秘書處。其成員除了整個歐盟外,還包括3個金磚(BRICS)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以及日本、澳洲和新西蘭—這足以證明其重要性。

儘管亞歐會議的決定沒有約束力,但外交官們認為這屆第12次首腦會議至關重要,因為在當下的國際法和關係中需要理智一點。

在英國脫歐、移民潮、意大利公然提高預算赤字、南北韓對話、美國轟炸機在東盟峰會前飛越南中國海以及羅興亞危機等重大國際事件紛至沓來的背景下,他們仍設法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畢竟歐亞大陸的貿易已經超越了跨太平洋貿易,而且兩者差距將繼續擴大。

他們討論了連通、貿易與投資、可持續發展政策、氣候變化、恐怖主義、核問題、網絡安全,以及激發右翼民粹主義的主題 – 移民。

亞歐協議的關鍵共識點可謂是保護世貿組織(WTO)的必要性,因為它是唯一能夠基於規則仲裁貿易戰擴散的機制。與此同時,歐盟正推進業務往來,與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與越南簽署另一項協議,並最終確定與日本的貿易協議條款。

會議的核心議題是歐盟將會如何定位與一帶一路的關係。

上個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自己的亞歐連通戰略,從交通運輸、能源到數字經濟發展都有所涵蓋,但在大西洋區域的覆蓋範圍和資金均不及一帶一路。

歐洲最頭疼的問題是中國對歐洲高科技企業的投資。外交走廊充滿了對技術轉移和對《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計劃的擔憂。

但至少亞洲和歐洲坐下來談判了,而沒有將對方挾持為制裁交火中的人質。

撰文:評論員Pepe Escobar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asia-and-europe-sit-down-for-trade-talks-not-sanctions/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Alexey Vitvitsky / Sputnik / 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