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灣正被塑膠垃圾弄得要窒息,這是西方跨國公司生產暢銷消費品附帶的即棄包裝造成的。但隨著廢物堆積並增加對環境構成壓力,當地團體正在反擊,要求這些公司為污染付費。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在自由島(Freedom Island)上,最後僅餘的紅樹林和鹽沼在馬尼拉大都會區佔地30公頃,這個擁有超過1,200萬人口的大都市拋棄的膠袋和其他塑料垃圾將其海岸變成了一個虛擬的垃圾堆。
去年,由Mother Earth Foundation、生態廢物聯盟(EcoWaste Coalition)、全球焚燒工藝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GAIA)和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HCWH)組成的環保組織Break Free to Plastic Movement在自由島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廢物審核。菲律賓綠色和平組織也做出了貢獻。該研究發現,由跨國集團雀巢、聯合利華和寶潔以及其他本地和區域公司生產的即棄塑料產品是馬尼拉灣垃圾肆虐問題的元兇。
非牟利環保組織美國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指,菲律賓是全球第三大被塑膠污染海洋的地方,僅次於中國和印尼。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也被列入全球最嚴重的塑膠污染者名單。
根據各個團體的估計,亞洲佔全球海洋塑膠污染的80%左右。由於其長長的海岸線和高塑膠用量,東南亞國家是全球海洋塑膠的主要來源之一。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估計去年該地區旅遊、漁業和航運業的塑料廢物成本為12億美元。
GAIA的亞太區傳訊主任Sherma Benosa說,雖然製造塑膠產品的大型跨國公司已承諾尋找解決方案以遏制污染,但這種空口說白話的應對至少在十年內不會改變情況。
她說,改善廢物收集和抑制人們購買即棄包裝的塑膠消費品「並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她又說:「當塑膠產量不斷增長時,最重要的干預措施應該是由上游而起,而不是在下游末端。但不幸的是,這個訊息被大聲呼籲各國改善廢物管理以及人們停止使用飲管和膠袋的浪潮淹沒。」
環保人士說,除非跨國公司減少使用塑膠包裝,否則塑膠污染只會變得更糟。由於塑膠污染的嚴重性及其對海洋的影響日益增加,減少即棄塑膠正變成一項全球化運動。
今年1月,歐洲聯盟委員會(EC)宣布了一項在歐洲範圍內減少塑膠污染的策略,並確保到2030年歐洲所有塑膠都可以被回收利用。EC的數據表明,歐洲人每年產生2,500萬噸塑料廢物,但少於30%被收集以用於回收。
部分科學家已經預測,假如沒作出重大轉變,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含量將會比魚類更多。據信近700種海洋物種已經受到海洋垃圾影響,其中大部分是塑膠。
專家說,塑膠長時間曝露在海水之中會變得有毒。投資者團體說:「毒素可能會在塑膠在海水中分解時變得更濃,並可能傳播到海洋食物網。有超過10億人依賴海洋生物攝取蛋白質,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令人擔憂。」
這種不斷加劇的抗議是否表明可能對主要跨國消費品公司採取懲罰性的全球法律行動仍有待觀察。但對企業責任和變革的呼聲在菲律賓不斷上升。
撰文:評論員Bong S Sarmiento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western-made-plastic-trash-is-killing-asias-oceans/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AFP / Noel Ce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