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兩次「顏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s” )是完全一樣的,儘管有相似之處。這也是俄羅斯持續面對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的原因。亞洲時報(ATimes.com)報導
繼格魯吉亞(2003年)及烏克蘭(2004年及2014年)的摸索之後,俄羅斯消化了2005年及2010年在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的「顏色革命」。當然情況有差異:吉爾吉斯斯坦是一個被內陸包圍的國家。
莫斯科的精英們長期面對進退兩難的局面,當到達關鍵時刻,西方會向顏色革命注入地緣政治色彩,聯同其他敵對國家一起包圍俄羅斯。
在這種充滿歷史不確定性的複雜背景下,俄羅斯不確定是否對亞美尼亞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做出了錯誤判斷。這場革命將42歲記者出身的反對派領袖帕希尼揚(Nikol Pashinyan)推上權力舞台。在結束了長達3周的政治危機後,他在今年5月出任該國總理。
天鵝絨革命秉承了顏色革命的特徵,雖然很難判斷是否存在外部干涉跡象。即使帕希尼揚駕馭整個革命的浪潮,莫斯科也選擇不對他的議程妄加指責。他宣稱徹底清除積弊是他唯一的目標,而他的使命不帶有任何外交色彩。
莫斯科的取態可能最終幫助他爬上了權力的頂峰,而亞美尼亞的執政黨則將首相之位拱手相讓。
莫斯科似乎接受了帕希尼揚的效忠承諾。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是在今年5月8日首位祝賀他在議會勝出的外國領袖。
普京說:「我希望你作為政府首腦的表現,將有助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以及獨立國家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及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之間的合作。
帕希尼揚也的確有這樣做。事實上,當選6日後,他便在歐亞經濟聯盟峰會舉行期間與普京進行了首次會晤。他對普京表示了謝意,並讚揚莫斯科在顏色革命期間的「平衡立場」(“balanced position”)。同時,他再次向克林姆林宮(Kremlin)確認兩國之間的「戰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是堅定不變的。
在記者們的見證下,帕希尼揚向普京表示「亞美尼亞與俄羅斯的戰略聯盟關係」毋需「任何討論」,而且「在這個問題上,亞美尼亞已經達成了共識。我認為我們國家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質疑這種關係的戰略重要性。」
俄羅斯繼續在該國保留了一個軍事基地。普京則表示俄羅斯視亞美尼亞為「地區最親密的夥伴和盟友」,無論是在經濟抑或安全問題上。
然而,在5月10日,帕希尼揚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系統改革。他同時大力打擊腐敗,在新政府執政3個月內,兩位總統及埃里溫( Yerevan )的市長已經陸續下台。這幾位均是埃里溫的親俄派。
對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表示已經多次向埃里溫表達關注,並期待一個「有建設性」的回應。
撰文:評論員M.K. Bhadrakumar
原文:http://www.atimes.com/article/color-revolution-in-the-caucasus-rattles-russian-leaders/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AFP / Alexander Astafyev / Sputnik